首頁 PMP證照後進修 PMP考試園地 書籍推薦 專案管理知識平台 志工專區
顯示具有 熊培霖博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熊培霖博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PMI_TW電子報第五期_專欄文章




讓台灣PMP們有多一點「國際化」的空間吧!
自從PMP Computer-based 在台灣的考試可以選擇以中文(簡體)作為Language Aid之後,確實方便了許多人的選擇、降低了許多報考者對英文的畏懼;當然,也是創造台灣PMP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PMP培訓單位完全以簡體中文作為教材及運用大陸版的模擬題庫,況該課程與講師亦仿大陸版「補習班」的模式授課,把「通過考試」當成唯一要務;而對專案管理思維的正確詮釋、知識與技術的傳道、面對專案問題的解惑與實務經驗分享等這些訓練PMP的真正價值卻均置若罔聞。我個人對此現象則深以為憂。且曾經與以這種方式學習而獲得的PMP們閒聊,問他們〝拿到這張證照會不會有一點心虛?〞,多數是默認的;若再問其原因,「英文能力」,則是大多有障礙的。

PMI的立場是絕對在認定PMP是「國際通用」證照之餘,又同時考量各不同國家「在地化」的接受度。況PMI雖是從1969年在美國成立,而現已轉變成是一跨國、跨文化、跨知識體融合的組織,且對任何有興趣學習及應用專案管理者均是「有教無類」的。所以才有PMP/CAPM考試八種語言的Language Aid。然而,這不代表PMI認為PMP是可以只是非常Local的,而是希望都能成為國際PM社群的一份子,尤其強調的是如何對這個社群的「參與」、「回饋」、「貢獻」與「持續學習」(每三年需獲得60個PDU方能Renew PMP的要求就是為此而設計的)。因此,在此呼籲台灣的PMP們,不管您之前是用何種學習方式獲得PMP,請您務必回應PMI希望您「成為國際PM社群的一份子」的期許。加入我們是您最佳的選擇-當然,我們支持國內任何相關的社團組織亦提供專案管理經驗交流的平台-只是請多Global一點少Local一點好嗎!

我從2002年起即到大陸包括北京清華大學及上海交大各地及幾十家企業以他們的語言及簡體字講授「項目管理」,而我相信在台灣鮮有人比我更瞭解他們的語言及用字遣詞在專案管理專業上的運用。而當我看到簡體版的PMBOK Guide後卻與許多大陸的專家一樣也感到不敢恭維,這也是我們堅持要有正體PMBOK Guide 3rd edition的翻譯發行的原因,它雖然延宕了3年(詳見該書序言)。我絕不反對許多人為了考慮未來到大陸發展的可能而學習簡體中文使用的必要,但是必須要知道我們「正體中文」保留傳統中文語言之優雅度、使用語法之正確度及對經常性翻譯名詞的貼切是要超過簡體中文的。大陸有一位學者告訴我,在1949年時許多在北京的知識份子、專業人士及在如上海各大城市的資本家不是都隨國民政府到台灣,就是被抄家下放,留在北京胡同的多為知識水平不高的,而他們所講的較粗俗的話,就成為現在大部份大陸原始的「普通話」,所以有些我們認為不雅的文字(如把經濟『搞』活、「領導班子」)卻可「登堂入室」成為大陸的官方語言。

負責提供與執行PMP電腦考試的Prometric公司大中華總經理的John Chen 曾到我辦公室訪談,他認為〝PMI在台灣使用簡體中文作為PMP考試的Language Aid應該是一種誤解,因為PMI的認證考試基層執行者根本分不清中文還有簡繁之差別〞。當然,能有中文考試無論是簡繁確實是一件好事,但不要只為了考試把所有考題重點以填鴨式『搞熟』了卻忽略專案管理知識技術的內涵與英文的原意,或腦中完全沒有運用的概念,且反被一些簡體中文可能錯誤的語意所混淆了。我曾經看到一篇鼓吹「以中文(簡體)考PMP的文章」,作者說〝我英文好到可以用英文與老外吵架,但我還是選擇用中文(簡體)考PMP〞,雖然這只是某家公司的一種文宣方式且我也尊重作者個人的想法,但以我們PMI-Taiwan的立場,我們對此種論調持相當保留的態度,而我個人也實在很想以英文向他請益,想瞭解他的英文既然好到「那種程度」為何還要屈就去用不是我們所使用的中文去考PMP。在此,我仍要強調,使用中文簡體考PMP並無不可,只是您要問自己您是否真的把專案管理學通了,且是否體驗到它原屬於西方管理哲理與其深層文化意涵的「原汁原味」?

至於,我所謂PMP「國際化」的意思是指〝能走得出去〞,能成為全球專案管理社群的一份子,且能自由自在的與來自於全球各地的專業人員交流。近五年來,PMI-Taiwan與中華專案管理學會曾共同舉辦過60餘場的講座及近十場半天或一天的研討會;其中,有超過1/5的講座邀請的是國外知名的講者,提供在台灣有志在專案管理學習與發展的會員或非會員們(無論是否已是PMP)一個非常好與「國際接軌」的機會與專業交流的平台。在台灣,感謝有滿街的PMP培訓單位製造了快3,000位的PMP,但能帶領大家走入國際的也只有我們了!尤其,我希望把已「簡體化」的台灣PMP們多給他們一些能「國際化」的空間。

這些年我通常若不能組成一個team就是隻身參加PMI在全球各地舉辦的活動,主要就是不要讓台灣在這些國際活動中缺席,況且PMI-TW的理監事與祕書處的成員在PMI的社群中還相當活躍,每隔一兩期的PMI-Today還都能看到有關我們的報導,使我們有相當的曝光度。而這仍然不能滿足我們,今年從11/2-11/4日在台北晶華酒店我們終於要第一次舉辦一場連續三天的國際級的大型研討會-〝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 (IPMF2007)台北國際專案管理研討會〞。除邀請來自於兩岸三地及美、加、澳、英、馬、印等國際知名及包括資訊、電子、營建、通信、高科技等各種產業的代表共聚一堂,提供PMI會員、已成為PMP與即將成為PMP者及各行各業的菁英門在專案管理實務上最佳的交流學習的機會。從未參加此種國際會議的人千萬別錯過,曾參加過的人您這次也不需出國就能參與此盛會,您怎能不珍惜呢?

……(閱讀全文與回應)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PMI_TW電子報第二期_專欄文章




PMP們所應面對的挑戰
台灣目前已產生了近2,700位的PMP,即每一萬個台灣人中就有1.2位是PMP,且台灣的PMP數已佔全球約23萬PMP的1.17%(即每100位PMP中就至少有一位是來自於台灣);且台灣是亞洲國家中僅次於印度為PMP成長第二高的國家,況本會預估到2007年底會突破3.500位、2008年則至少5,000位。有這樣亮麗的成績,台灣每一位的PMP都應與有榮焉。然而,每一位剛出爐的PMP在興奮高興之餘卻應立即冷靜的思考〝接下來,我要如何證明獲得這張PMP證照絕不是『浪得虛名』?〞因為您的老闆、同事或部屬可能會在欽羡您的同時就開始觀察您的「功力」了,或開始對您執行的專案給予厚望,而您若是一位有PMP的專案經理可能更要開始承受如何證明自己「名實相符」的壓力,就算您只是一位專案成員,您亦可能被期許能輔佐PM而成功達成專案的目標。

1998年我在美完成博士學位返台前,歷經兩次PMP艱苦的考試(當年的PMP考試是要花7.5個小時考八個單元【知識體】、每單元40題共320題「五選一」選擇題,且考試平均通過率低於30%),我雖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修過大師級的教授Dr. William Wells的Program/Project Management課而具備有35小時知識學習的條件,事實上,卻完全是以自修方式研讀PMBOK Guide96年版來準備PMP。當我第二次又煎熬了近8個小時而終於過關後,感覺上比我博士論文口試「全壘打」時還興奮。在當時,考試通過並不代表就可獲得PMP資格,除了要提送所有相關學歷、工作與專案經歷資料外,還需檢附三封推薦函,且通常要等待一個月由PMI的一個認證委員會對每位申請者進行資格鑑定及〝驗明正身〞;故常有人因不符資格要求(如專案經驗)就算考試過了還是無法如願以償,而只有申請文件確認無誤者才會被正式授予PMP證書,所以當年要能考上PMP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且是感到無上光榮的事,最重要是那時候的PMP們比較不會被質疑其價值與專業性(最起碼,一定曾有專案的實務經驗)。這也是當年我自認自己具近十餘年主持與參與各重要大型專案的經驗,若不拿一張這樣的證照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實在是對不起自己。

時至今日,PMP產生方式無論是資格鑑定的門檻(只有10%~20%PMP報考者會被隨機抽中而需檢驗資格且無需推荐函,未被抽中者就〝自動〞被視為符合報考資格),還是考試的難度都已大幅降低(改以五大流程方式考200題,且把「五選一」改為「四選一」),另考試的時間縮短為4小時(減少應考者在考場所需承受的壓力與耐力),加上有8種不同語言的〝Language Aid〞等原因而使通過率持續提昇。然而這樣的蓬勃發展,除了象徵著專案管理專業的興盛與普及外,它是否即意謂者擁有PMP的專案管理者於實際規劃執行時能確保專案的成功呢?我對此則一直是持相當保留態度。

我常說〝拿到PMP是一回事,是否會作專案又是另一回事;尤其千萬不要以為PMBOK Guide中所學的所有知識與技術都可順理成章地變成您專案的『護身符』。〞且從學習理論、瞭解知識到實作通常會是有一段距離。〝其實,PMBOK Guide中所教導許多重要觀念、知識與技術,有許多在台灣是根本行不通的,這與我們的文化、(與西方國家比較)相對不成熟的商業環境與工作態度是有關的。〞而有PMP證照者僅能證明其專案管理的知識與技術是OK而已,卻未能保證其專案的成功。特別是,當越來越多的人拿到PMP證照,而其中多數的人無法因此而提昇專案成效,加上現在有大比例的PMP 是未有專案的經驗,如此會使PMP的價值會被逐漸的貶低。

當然,沒有任何人能否認考到一張PMP是要參加至少35小時的「專案管理九個知識體與五個流程」的課程、花上可能最少3個月的時間的準備(包括作上千題的模擬題)、耗費5~10萬台幣的上課與考試的錢,加上考場中所受的煎熬等所有辛苦的付出;故其所應相對獲得之實際價值是無庸置疑的-也就是說-一個受過這樣知識洗禮的PMP,理論上會比未有此證照者是值得信賴的。然而,任何一種證照,幾乎都只能證明獲照者本身的『知』,卻無法確保他/她的『行』。而所謂的『行』就是『實戰力』,也就是專業『勝任能力(Competence) 』,而所謂的Competence就是一個影響工作最後表現的綜合力量,所包含的內容中,知識與技術也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它還要具備能力(Capability)、態度(Attitudes)、行為(Behavior)以及某種人格特質(Personality)。

我希望目前的PMP們都有責任去維護這張證照的專業地位,並要能接受後續相關的挑戰;並應告訴自己〝取得PMP只是一個開始,要證明自己的『實戰力』仍有相當長的路子要走。〞這也是PMI要求PMP們需每3年累積60個PDU的原因之一(且最少20個PDU要來自於持續的學習)。身為PMI-Taiwan的理事長、PMI-REP諮詢委員、PMI資深會員(1996年迄今11年)以及台灣第一個PMP(#10973),我的使命感是從本分會於1999年的創會開始迄今(與中華專案管理學會)推動專案管理的知識與證照,如今還更希望能帶領著我們的PMP們不斷的成長、接受考驗、強化專業、開創更好的未來。PMI-Taiwan目前所能作的雖然有限,但我們期許提供更佳的會員服務、建立更好的交流平台,既努力把專案管理知識「在地化」(如《繁體中文PMBOK Guide第三版》的翻譯出版),又把大家帶入「國際化」(如11/2-11/4的IPFM2007國際會議的舉辦)。這是我們的責任,還真是「捨我其誰」?

……(閱讀全文與回應)
 
LAYOUT DESIGN BY [ Duncan ] modified from [BLACKCAT 2.5.0]
Released by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