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PMP證照後進修 PMP考試園地 書籍推薦 專案管理知識平台 志工專區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棋語:從【卒】蛻變成【車】的菜鳥工程師





本文首載:ZDNET/CIO的天空

卒子挺過河,臭蟲變成龍。


   【卒】是一盤局棋中最不被看重棋子,還沒有挺過河前,說它是臭蟲,一點也不為過。
以行動力來說,【卒】一次只可以走一步,在攻擊上並沒有【車】、【馬】的迅速,再加上【卒】的位置是在第一線,它的緩慢的行動力常會阻礙後方主力(【車】、【馬】)的前進;且【卒】過河前,只能往一個方向前進,因此,又被歸類為無法靈活變通的一群。


若以IT專案來看,【卒】這樣一個角色有點像是菜鳥工程師,因為技術能力尚淺,他無法像技術經理(【車】)有著十足的行動力以及洞見,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就像【卒】未過河前一樣,菜鳥工程師沒有靈活應對與處理事件的本能,只會一步又一步的照著標準作業程序(SOP)往前走,若是碰到突發狀況,多半只會站著不動、等著被吃(指被客戶罵)。

另一方面,由於其欠缺專案經驗及客戶應對能力,是故,若讓菜鳥工程師獨自與客戶溝通,不僅會導致許多(美麗的?)誤會,還會把專案導向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在專案初期,大部份的菜鳥工程師都待在客戶端支援(因為技術經理或是專案經理,手頭上可能都有多個專案在同時進行),技術經理或專案負責人多半不會派菜鳥工程師與客戶溝通。

事實上,極多數的專案Leader對菜鳥工程師的心態就如同多數的棋手會直接忽略位處兩軍對戰第一線的小【卒】子:可以用就用,如果不能用,就直接讓它被犧牲掉…


從卒變(半個)車

但【卒】在整盤的棋局中,真的那麼沒有用?

【卒】或許阻礙了我方的【車】、【馬】的前進,但它相對地也阻礙了敵方兵馬的前進,特別是當它被挺過河的時候。不相信?讓我來舉個例子給大家聽。以我的下棋習慣,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把【卒】挺到對方的家中,先不論攻擊力的部份,一隻【卒】基本上至少可以壓到一隻【馬】的前進。

菜鳥工程師也是一樣。

確實沒錯,我相信一開始不大有企業客戶會願意將自家主機交由一個菜鳥工程師維護。比較常見的狀況是,菜鳥工程師因本身的局限,甚難直接「挺」到客戶端去,需要業務、技術經理、或專案經理的護航或保證,企業客戶才有可能對菜鳥工程師產生信任。

不過,隨著信賴程度的增加,菜鳥工程師也有機會一步一步的挺進客戶的核心業務,進行系統主機維護服務。理由在於,雖然菜鳥工程師一開始維運的系統多為非核心系統,但隨著維護時間的加長,技術經理、專案經理等同仁的情義相挺與協助,客戶將慢慢地認同菜鳥工程師的能力,並且將再更重要的核心系統交給其維護。

上述這種發展脈絡其實與下棋有點像。

一隻小【卒】子(菜鳥工程師),隻身在敵方(企業客戶端)是很容易陣亡的,但如果有【車】(技術經理)在後頭提供支援與協助,那該名菜鳥工程師的影響力也將相對加成。


當菜鳥工程師逐一了解、上手非核心與核心系統後,其將變成最有機會接觸與了解客戶的整體主機系統架構與狀況的人員,必要時,還可因時制宜地依客戶需求(系統狀況),提供合宜的系統調整規劃與議建。

成功向客戶展現能力並取得客戶認同後,菜鳥工程師在企業客戶的眼裡機乎等同於半個技術經理,而這正如同棋局:一隻【卒】只要挺過河,幾乎就等同於半隻【車】。

當然,若直接派遣技術經理到客戶端,也有相同效果。只不過,技術經理的成本較高,且一個組織中不大可能有太多位技術經理(就如同棋局中,【車】只有兩隻,而【卒】確有五隻一樣)。

如此看來,您是不是也認同菜鳥工程師(【卒】)的投資報酬率較高。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成功的把五個菜鳥工程師挺過河,等於我一口氣多了2.5 (5 X 0.5) 個技術經理,若再加上原先的那兩個,我擁有的技術經理人數將遠超過競爭對手(可能還是只有原來的那兩個),而這意味著我的敗落機會將小上許多。


如何助卒變車?

但該如何將菜鳥工程師挺過河?是不是只要跟菜鳥工程師說一聲,他就可以自己游到對岸去?我想這肯定是專案管理者(或企業)最常犯的錯:叫一個菜鳥工程師在沒有任何資源(支援)下,自己游到對岸去(美其名是在鍛鍊他)。

在我的經驗中,這類做法最終結果多不外乎…小【卒】子在過河的當中就溺斃了;除非,這個小【卒】子本身就據有技術經理的潛能。

若真如此,這個小【卒】子游(經)過這次後,他的等級也幾乎會躍升成一個技術經理。

而且,其若沒有被合理地升級,這個從菜鳥工程師(【卒】)蛻變成技術經理(【車】)極可能會選擇走人。而這絕對是公司不樂見的情況,因為,公司除得承擔損失一個人才的風險,還得做好因此連代損失客戶的心理準備。

我以為,讓菜鳥工程師順利挺過河的前提是,有技術經理(【車】)、專案經理、或者是資深技術工程師的護航(有時候,還可以利用聲東擊西的方式,讓小【卒】子一不小心就過了河)。

換句話說,要做好護航、或者說培育菜鳥工程師,公司必須有很好的資源調度能力,尤其是多個專案同時進行時,如何利用少數的高級資源(【車】、【馬】、【砲】)讓公司內部眾多的小【卒】子都可以挺過河,皆是挑戰公司資源調度(佈局)的能力。

你呢?能成功的讓你的小【卒】子過河嗎?還是因廉價而把它犧牲掉?

……(閱讀全文與回應)

棋語:如何佈個好局(專案) by 杜奕鋒, PMP





本文首載:ZDNET/CIO的天空


       能佈好局,多半也能順利經營專案團隊。

       認識我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我喜歡下棋,以前辦公桌的位子後面,也有個可以隨時擺上一盤棋的圓桌。常常在午餐過後,招呼幾個同事,便開始對弈,快的時候,午休結束前便能結束一盤棋。

但高手過招總會有僵持不下的狀況,無法在午休前結束的棋局,便成了我下午調劑身心的工具─做事做累了,便轉過身來獨自思考尚未結束的棋局,疏緩一下因公事而打結的大腦;往往棋結未解,腦結就鬆了,再重新組織一下公事的架構,即可再繼續奮戰下去了。

很多人以為我喜歡下棋是因為我是箇中高手,其實不然,勝敗仍兵家常事,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棋勢的變化與下棋者的用人、用兵能力有關……說穿了,不外乎一個字─局。

【車】之所以會成為一盤棋中最容易且最常被使用的棋子,與所有的人都會希望自己可以五隻○車打這個天下有關,但很可惜,棋盤上永遠只允許兩隻【車】。那如何善用這兩隻【車】?讓他能盡其才的發揮最大效果?我想,這也是吸引下棋人的真正關鍵。

又或者有人真可以擁有五隻【車】,但要如何避免每隻【車】陷入單打獨鬥、孤獨地戰死沙場的狀況?

一盤棋代表的並不單單只是一盤棋,它的內涵往往是一個專案團隊的經營、人才/人力的運用及掌握:一個局。

此話怎說?

以技術經理為例,技術經理的好用,眾所皆知。在專案無法順利攻下來前,技術經理可以憑藉著其在技術上的熟悉,以及身兼pre-sale的身份,贏得客戶的信心、進而托付專案。

在專案進度落後時,技術經理則可憑藉著其對技術的熟練設法追上工程師等人延誤的進度。至於在專案遇到技術瀕頸時,技術經理則會以其獨特的嗅覺發現問題所在、找到解決方式。

有技術經理從頭到尾的參與協助,沒有什麼案子是攻不下來的,也沒有什麼案子是解不了的;校長兼撞鐘,只要技術經理一個人就可以通包了─其實,技術經理就是那一隻【車】。

但一盤棋到底能有幾隻【車】?一個公司又能聘僱幾個真正有能力的技術經理?(也是有公司一輩子都沒辦法錄取到的!)技術經理太好用了,但若一家公司只錄用技術經理等級的人物,其它的一概不錄用,會是怎樣一個光景?我想最有可能的情況有二:

第一,這家公司只找到了兩個人,然後就找不到人了;最慘的是,這兩個技術經理可能每天都還要自己倒拉圾。

第二,這間公司真的是攻無不克,沒有打不下的案子、結不了的案,但因為技術經理們每天都要自己倒垃圾、洗廁所、打掃辦公室等,造成太多無謂人力成本的浪費,最後,這間公司因為付不出薪水而倒了。

一個優秀的員工可以幫一家公司打天下,這並不特別,因為那個人本來很優秀,而不是那間公司有什麼獨到或厲害的地方。真正厲害且獨到的是,公司能讓看來不怎麼優秀的人才協助攻估天下(例如:麥當勞,用90%的工讀生,打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是的,我的意思就是,專案團隊之所以能順利營運,重點往往不在於【車】、或者是技術經理,而是那一個局。試想,當我的【車】被犧牲掉時,或者我根本就還沒有找到心目中的【車】時,我還有機會贏嗎?

作者現任CSC集團台灣澳圖美德(AUTOMATED)資訊長。中央大學數學系畢。專精於商業流程設計、資料庫系統維管理及系統整合,並分別在企業及IT業界有過資料庫規劃、ERP系統導入經驗。也曾授課於崑山大學、永達技術學院、關渡基督書院。



……(閱讀全文與回應)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test

引言123
內容456

……(閱讀全文與回應)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文章測試

這是引言
這是文章內容……

……(閱讀全文與回應)

拯救PMP的價值(上)

作者:熊培霖博士
我這一生最慶幸的是在30世代(30~39歲)的黃金歲月中,能在完成碩士學位返國後隨即躬逢其會地(以使用者的立場)參加一個超大型的「國家級」的計畫-【IDF戰機的發展】,以及陸續負責及參與重要武器系統獲得之大型專案。我40世代的前半段又有幸再度赴美完成「科技及研發 管理 博士學位」,是為了要投入「下一代戰機研發」。該計畫雖因某種原因未繼續進行,卻也使我後來有機會選擇了以更寬廣的方式來發揮我的專長與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一是作育英才、二是成立專業組織推動專案管理。回顧當年,我們參與專案的每一個過程與細節是完全美式的專案管理(包括所有的規範、制度、流程、文件、表單等),連選合約商及相關系統採購都是遵循美國聯邦獲得法規(FAR) 以非常嚴謹及公平的方式來執行,且整個計畫全程都有許多美籍顧問的參與及指導。所以我所認知的「專案管理」並不只是前後三次在美國接受訓練,在課堂上所學 的,而是真正在專案中所運用、所領悟到的工作邏輯與紀律,並形成思維理則與工作態度的一部份。我當時確曾是把那些知識、技術與流程與當作是「放諸四海皆 準」的規範(記得我在1996年第一次接觸PMBOK Guide時,還覺得其內容是相當地簡陋,其所述的方法論只是我們當年所用的一小部份而已)。
 
我在19985月從美國拿到博士及台灣第一張PMP(#13591)返 國後才正式開始與台灣的業界與其他政府單位接觸。那時才發覺我們在專案中所用的「專案管理」在台灣除了一些知名外商有所遵循之外,幾乎對其他組織則完全不 是這麼回事──毫無章法的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連我們「政府採購法」所說的『專案管理』也只是侷限在「營建工程管理」的範圍。這個驚人的發現,乃是促 使我當年願投入推動「專案管理」發展的最大動機。現已邁入50世代中段的我,更要把「導正專案管理在兩岸三地的發展」當成為終身的志業與理想。
今年2009年,當我們PMI台灣分會正在準備迎接成立十週年的盛會、及積極規劃籌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之際,及當台灣的PMP已於今年3月底已突破6,600位之時;我們在感到興奮之餘,卻產生了另外一股反思與檢討──〝我們在台灣推動「專案管理」這十年來,除了PMP這個屬於鑒定個人「專案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證照越來越熱門外,到底對政府與產業創造了甚麼更具體的價值?〞其實,我個人覺得,除了不斷成長的PMP數字對許多PMP個人與培訓公司是有意義的之外,多數的企業與政府單位對「專案管理」仍還是相當地冷漠,或是不全然地接受。而真正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已有這麼多的PMP及包括本會在內已有若干個「專案管理」專業社團組織,但為什麼仍無法有效改變整個台灣長久以來「積弊成習」的「商業環境」及企業主及其員工許多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就算再歷經個1020年,即使台灣未來有幾十萬人甚至於平均每一個組織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有PMP,若這些PMP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思維與價值觀,以至不能改變其整個組織的文化,則一個既不能「兼善天下」(甚至於還「隨波逐流」)亦不能「獨善其身」的PMP們還有甚麼價值可言。
要探索這種PMP無法產生其應有價值的原因,重新檢視一下我過去所提出過的一些想法與預言就不難找到答案(如我在2003年寫的《葡式蛋塔、速食麵與專案管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形而下」的層次找答案,但大部份的問題都是產生在「形而上」的層次。以下列出五項我認為是造成今天PMP價值不斷被貶低的主要原因:
主因一:過度商業化的包裝及不實的宣傳-無人能否認PMP的認證考試與課程是一個「商品」,但以「PMP年薪四五百萬」來炒作它的價值絕對是不應該的,PMI總會以及台灣分會不但從未如此宣傳過,也曾不段地提出指正與澄清。要拿那樣的高薪不是不可能,但絕不是靠那紙PMPPgMP的證書,而是靠您真正能「實戰」的本事。現今,全球有超過33萬個有效PMP只是說明PMP僅是確保個人職場競爭優勢的一個「護身符」而已,而絕非高薪的保證。由於上述的不實宣傳確實造成許多人考上PMP對期望的回報產生一些失落。間接地,就質疑這個證照的價值。再加上,自己若又不知如何把所學能「身體力行」地發揮在實際專案上;當然,也就被別人懷疑拿這個證照的意義。
主因二:「炒短線」與「速食文化」式地培訓方式- 以我個人過去學習及現在教專案管理的經驗,我從不認為這種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顯學」是可以在 一兩 週內「速成」的。就算純粹以通過考試而言,也不應只重「考試技巧」,而是「導正觀念」,更不是急就章地只重表面而不重實質內涵。任何一個有責任的培訓公 司,無論是用甚麼方式來包裝與行銷課程,不應只是視能「多快考上PMP」為重點,而是以學員能「多紮實地學到知識」為使命。也就是因為目前許多培訓公司只在乎「多快」、「多高」(通過率)的風氣使然,而誰又在乎學的有「多好」及「多實用」,長此以往,又有誰認為PMP是有價值的?而以速成方式考到PMP的人又該如證明自己有作專案的能力?至於,〝顧問與培訓公司屬於知識性的產業,它強調的不是量而是質,不是只顧營利,而是對客戶的承諾;它的進入門檻看似不高但隱藏在內的專業能力、道德責任與智慧財產的問題卻始終被許多人所忽略。〞
《待    續》

作者: 熊培霖博士為現任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已於兩岸培養逾萬位專案管理人才,並持續擔任企業與政府機關的內訓講師,所領導的PSIG集團榮獲『中華民國傑出企業金峰獎』、『消費者頂級商品金鑽獎』、『顧客滿意度金質獎』與『國家品質卓越貢獻獎』。詳閱http://pmp-tw-test.blogspot.com/2009/06/pmp_11.html

……(閱讀全文與回應)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我下一個十年的志業-拯救PMP的價值(中)

BEGIN:VCARD
VERSION:2.1
N:;jessica
FN:jessica
EMAIL;PREF;INTERNET:jessica@psig.com.tw
REV:20090617T024326Z
END:VCARD

主因三:只強調考證照而不重視觀念啟迪與實務應用──前述那種急就章與「純以通過考試為唯一目的」的補習班式的教學乃是嚴重破壞PMP價值的罪魁禍首。在我們即將邁入2010年代的前夕,過去一直為國人所詬病的「升學主義」與「填鴨式」教學,居然會在這種極為強調專業素質與道德、能力培養的專案管理教學中復辟,這是我們十年前推動PMP時所萬萬始料未及的。其實,目前PMP課程淪落到幾乎任何補習班都能開,PMI本身也難辭其咎。我曾幾次與PMI負責證照與標準制定的幾位key person提出我對「PMP過度寬鬆資格審查及浮濫的REP教育訓練單位之核發」表達關切,也提出我個人〝100%同意並支持PMIPMP等證照「全球普及化」的作法,但卻要嚴格加強「品質控管」的機制。〞我在歷年參加PMI全球各地舉辦會議所碰到許多類似早期(2000年前)像我拿到PMP先進們,而他們幾乎都和我有同樣的想法──〝我們當年拿到PMP所感受到它的價值與現在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註:〝當年的PMP考試是要花7.5個小時考八個單元【知識體】、每單元40題共320題「五選一」選擇題,而考試平均通過率遠低於現在;且在考試通過後每人都要提送所有相關學歷、工作與專案經歷資料外,還需檢附三封推薦函,通常要等待一個月由PMI的一個認證委員會對每位申請者進行資格鑑定,確認符合要求條件才會被正式授予PMP證書,所以當年要能考上PMP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且是感到無上光榮的事,最重要是那時候的PMP們比較不會被質疑其價值與專業性.〞──本段詳細內容請參閱刊在本人部落格於2007629所寫的【挑戰PMP)。

 

主因:業者一味的抄襲模仿與惡性競爭──我在2003年寫的《葡式蛋塔、速食麵與專案管理》就預言當越來越多缺乏專業倫理與道德規範的訓練單位與講師投入PMP培訓時,PMP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就會越來越遞減。其中一段我說〝最令人擔心的是,一味的抄襲模仿與惡性競爭,恐會摧毀我們好不容易把專案管理建立成為一種「專業、清流、道德、倫理」的形象。我尤其不希望專案管理所強調的這套思維理則、所要求的規範、紀律、精神、邏輯與文化會被不稱職的培訓者所扭曲、誤導或無法正確的詮釋。而它的Lessons Learned就是〝一個很容易被模仿又不被規範的產品很快會喪失它在市場中的價值。當然,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在惡質的競爭環境中,唯有堅持品質與不斷創新提昇才能勝出。〞這篇六年前寫的文章,現在自己回顧起來而更覺「心有戚戚焉」,因為在當年該文中所描述的現象,現在顯然更是「每況愈下」!而目前尤有甚者,以所謂「政府補助」、「多少錢吃到飽」、「100%保證班」、「考不上退錢」「考上發多少獎金」等各種名目或林林總總的宣傳來招生,真是讓人憂心忡忡。而在網路上批評這種現象的文章還真不少。其中有一篇《一文不值的PMP證照》,作者Andy說:「一家補習班宣稱他們是以預計三年內培育台灣 1000 PMP目標〞另一家補習班不甘示弱的誇下海口〝五年內培訓一萬名PMP(找的到這麼多人頭嗎?),太超過了吧。當全民都是PMP的時候,那PMP還值錢嗎?」。另外一位網友Ada回應這篇文章則說:「本來為轉職做準備的 PMP 在考上的隔天發現一大堆補習班在吹噓 PMP 的價值,再度印證了只要台灣的補習班插手的證照都會落的一文不值的下場」。

 

主因:不適任的講師與其教學後遺症──使PMP證照變成壁紙的最大幫凶就是一群「只重考試不懂實務」的講師。而他們最擅長的是「口訣式教學」,使學員以「強記死背」來學知識,以教導「解題秘方」來達成通過考試的目的。以這樣的方法所教出來的PMP,怎麼可能學到專案管理知識的精髓、獲得到正確的觀念與領悟出在實務上應用的真正意義。說實話,目前在坊間這種一招半式及專業與教學能力不足的講師還真不少。而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他們「自以為只要是PMP就能當講師」且「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講師培訓」、並根本「不知如何結合理論與實務」來教學、而更嚴重的是「對專業知識的瞭解大多是片面的且缺乏整體性與系統性」。尤其,他們可能連一般專案管理知識的「知道是甚麼(Know What)」及「知道為甚麼(Know Why)」都講不清楚,遑論能告訴學員「知道如何作(Know How)」。令人更難過的是那些可能會以錯誤的知識誤導別人卻不自知或╱及經常用「以偏概全」的觀念去詮釋知識或用「以管窺天」的格局去看專案管理的實踐的某些講師,卻也可堂而皇之的自吹自擂,稱自己或被喜歡別人封其為「大師」而志得意滿地到渾然忘我的地步。顯然,目前台灣的確實已有相當比例PMP是由這種講師教出來的,吾人豈能不憂心它所造成的後遺症;其中,再加上有些他們所教出的學生也認為自己是PMP也可以當專案管理講師,在不斷地「惡性近親繁殖」後,所生產出的PMP可能將把PMP僅存的一點價值都要完全折損掉了。

 

我在課堂上就曾不斷告訴我的學生,我瞭解並鼓勵許多人要考到PMP證照的期望,但無論如何得要先把「基本功」練好。而我認為一個專案管理的專業講師的教學是要以「傳達正確的知識、講授專業的精神、解答學員的疑惑、導正錯誤的觀念」為使命,並循序漸進地協助學員們學到專案管理的精髓、獲得整體系統化的思維,發展解決專案問題的能力,再迎刃而研討如何通過相關證照考試。我的學生也能認同我們這種教學理念,就算是一些短期課程,亦復如此。而我若上PMP的課程一定會告訴我的學生「師父引進門,修行要看個人」,老師本來就應該要盡力輔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而會不會「通過考試」是學生的責任,而也只有補習班才會保證學生的「通過率」。我及我的講師群從不作這種保證,卻一直心安理得,並一直都獲得學生們的尊敬。尤其重要的是,無論我在大學(交大、中央、北京清華)擔任兼 任助理 教授,還是在業界教課,我一直認為〝學生與老師間的關係都不應該是一種商業行為,而是建立在師道的精神與彼此間的尊重與信任。〞所以我對我的學生向來是秉持〝一日為師則終身為師〞的原因,而這就是我長久以來最大的堅持。

 

《下期待續》

 


……(閱讀全文與回應)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拯救PMP的價值(上)

拯救PMP的價值(上)

http://tw.myblog.yahoo.com/1stpmp-barry                                                                                                                     分類:Endeavors 達人之路   
 
 
作者: 熊培霖博士為現任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已於兩岸培養逾萬位專案管理人才,並持續擔任企業與政府機關的內訓講師,所領導的PSIG集團榮獲『中華民國傑出企業金峰獎』、『消費者頂級商品金鑽獎』、『顧客滿意度金質獎』與『國家品質卓越貢獻獎』。詳閱http://www.psig.com.tw/compete/consultant2.asp

                                             

2009.6.1

我這一生最慶幸的是在30世代(30~39歲)的黃金歲月中,能在完成碩士學位返國後隨即躬逢其會地(以使用者的立場)參加一個超大型的「國家級」的計畫-【IDF戰機的發展】,以及陸續負責及參與重要武器系統獲得之大型專案。我40世代的前半段又有幸再度赴美完成「科技及研發 管理 博士學位」,是為了要投入「下一代戰機研發」。該計畫雖因某種原因未繼續進行,卻也使我後來有機會選擇了以更寬廣的方式來發揮我的專長與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一是作育英才、二是成立專業組織推動專案管理。回顧當年,我們參與專案的每一個過程與細節是完全美式的專案管理(包括所有的規範、制度、流程、文件、表單等),連選合約商及相關系統採購都是遵循美國聯邦獲得法規(FAR)以非常嚴謹及公平的方式來執行,且整個計畫全程都有許多美籍顧問的參與及指導。所以我所認知的「專案管理」並不只是前後三次在美國接受訓練,在課堂上所學的,而是真正在專案中所運用、所領悟到的工作邏輯與紀律,並形成思維理則與工作態度的一部份。我當時確曾是把那些知識、技術與流程與當作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記得我在1996年第一次接觸PMBOK Guide時,還覺得其內容是相當地簡陋,其所述的方法論只是我們當年所用的一小部份而已)。

 

我在19985月從美國拿到博士及台灣第一張PMP(#13591)返國後才正式開始與台灣的業界與其他政府單位接觸。那時才發覺我們在專案中所用的「專案管理」在台灣除了一些知名外商有所遵循之外,幾乎對其他組織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毫無章法的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連我們「政府採購法」所說的『專案管理』也只是侷限在「營建工程管理」的範圍。這個驚人的發現,乃是促使我當年願投入推動「專案管理」發展的最大動機。現已邁入50世代中段的我,更要把「導正專案管理在兩岸三地的發展」當成為終身的志業與理想。

 

今年2009年,當我們PMI台灣分會正在準備迎接成立十週年的盛會、及積極規劃籌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之際,及當台灣的PMP已於今年3月底已突破6,600位之時;我們在感到興奮之餘,卻產生了另外一股反思與檢討──〝我們在台灣推動「專案管理」這十年來,除了PMP這個屬於鑒定個人「專案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證照越來越熱門外,到底對政府與產業創造了甚麼更具體的價值?〞其實,我個人覺得,除了不斷成長的PMP數字對許多PMP個人與培訓公司是有意義的之外,多數的企業與政府單位對「專案管理」仍還是相當地冷漠,或是不全然地接受。而真正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已有這麼多的PMP及包括本會在內已有若干個「專案管理」專業社團組織,但為什麼仍無法有效改變整個台灣長久以來「積弊成習」的「商業環境」及企業主及其員工許多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就算再歷經個1020年,即使台灣未來有幾十萬人甚至於平均每一個組織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有PMP,若這些PMP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思維與價值觀,以至不能改變其整個組織的文化,則一個既不能「兼善天下」(甚至於還「隨波逐流」)亦不能「獨善其身」的PMP們還有甚麼價值可言。

 

要探索這種PMP無法產生其應有價值的原因,重新檢視一下我過去所提出過的一些想法與預言就不難找到答案(如我在2003年寫的《葡式蛋塔、速食麵與專案管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形而下」的層次找答案,但大部份的問題都是產生在「形而上」的層次。以下列出五項我認為是造成今天PMP價值不斷被貶低的主要原因:

 

主因一:過度商業化的包裝及不實的宣傳-無人能否認PMP的認證考試與課程是一個「商品」,但以「PMP年薪四五百萬」來炒作它的價值絕對是不應該的,PMI總會以及台灣分會不但從未如此宣傳過,也曾不段地提出指正與澄清。要拿那樣的高薪不是不可能,但絕不是靠那紙PMPPgMP的證書,而是靠您真正能「實戰」的本事。現今,全球有超過33萬個有效PMP只是說明PMP僅是確保個人職場競爭優勢的一個「護身符」而已,而絕非高薪的保證。由於上述的不實宣傳確實造成許多人考上PMP對期望的回報產生一些失落。間接地,就質疑這個證照的價值。再加上,自己若又不知如何把所學能「身體力行」地發揮在實際專案上;當然,也就被別人懷疑拿這個證照的意義。

 

主因二:「炒短線」與「速食文化」式地培訓方式-以我個人過去學習及現在教專案管理的經驗,我從不認為這種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顯學」是可以在 一兩 週內「速成」的。就算純粹以通過考試而言,也不應只重「考試技巧」,而是「導正觀念」,更不是急就章地只重表面而不重實質內涵。任何一個有責任的培訓公司,無論是用甚麼方式來包裝與行銷課程,不應只是視能「多快考上PMP」為重點,而是以學員能「多紮實地學到知識」為使命。也就是因為目前許多培訓公司只在乎「多快」、「多高」(通過率)的風氣使然,而誰又在乎學的有「多好」及「多實用」,長此以往,又有誰認為PMP是有價值的?而以速成方式考到PMP的人又該如證明自己有作專案的能力?至於,〝顧問與培訓公司屬於知識性的產業,它強調的不是量而是質,不是只顧營利,而是對客戶的承諾;它的進入門檻看似不高但隱藏在內的專業能力、道德責任與智慧財產的問題卻始終被許多人所忽略。〞

 

《待    續》

 

本文同時刊載於 http://www.pmi.org.tw/e-letter/51/51.htm


……(閱讀全文與回應)
 
LAYOUT DESIGN BY [ Duncan ] modified from [BLACKCAT 2.5.0]
Released by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